基层动态
“双向奔赴”助推人才“出圈”
发布时间:2025-09-02      作者:      分享到:

中能公司打破传统“师徒带教”单向模式,以“双向赋能、实战育人”为核心,构建起跨层级、跨岗位、跨技能的人才培养生态,让“老经验”与“新智慧”碰撞出生产力提升的火花。

4.jpg

“以前看师傅检修液压支架,总摸不准窍门,现在跟着王师傅在设备旁手把手学,不到一个月就敢独立排查故障了。”中能公司袁大滩煤矿综采二队的大学生职工仪博文的感慨,道出了该公司全员导师制的实效。

在井下现场,综采一队技能大师杨玉刚带着图纸蹲在运输机旁,从链条松紧度检查到电机故障应急处理,把日检要点、实操技巧拆解成“接地气”的教学内容。机电队电工班长刘双成针对万用表检测故障难题,量身定制课程表,“缺什么补什么”的精准教学让技术盲点逐个清零。“带着图纸对实物、跟着步骤练工具、盯着故障找答案”的“3+3”现场培训法更成了技能传递的“加速器”,新职工岗位适应周期缩短50%。

5.jpg

不同于传统“师傅教、徒弟学”的固化模式,这里的“导师制”更像一场“双向奔赴”。老师傅们把设备检修的“独门绝活”倾囊相授,青年职工则带着数字化技能反哺前辈。智能化设备操作中,青年职工手把手教老矿工使用UWB定位系统数据研判功能。在信息化培训中,年轻技术人员用拓扑图帮老师傅理解万兆工业环网架构。这种“以老带新传帮带、以新促老增活力”的机制,在一线收效显著,职工提出的“支撑腿加高”建议,仅投入5000元改造费,就将过煤通道从342mm扩至542mm,卡煤停机次数减少70%,月增产超1万吨,年增效益预估达600万元。

6.jpg

如今的中能公司,全员导师制已从“技能传递”升级为“成果孵化”。课题攻关小组破解设备优化、成本管控难题20余项,修旧利废项目年节约成本超百万元。全员业务竞赛、12项党建特色品牌和实效化案例,让知识共享成为常态。从党务骨干到技术尖兵,从新职工到老师傅,全员导师制正激活该矿人才成长的“一池春水”,为智慧矿山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