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至,黄土高原的暑气像是被抽去了筋骨。白日的日头仍烈,风里却已缠上几分清冽,刮过峁上的柠条丛,带起沙沙轻响,比夏日热风听着舒坦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秋始也,物于此而揪敛”,在陕北,这“揪敛”从不是藏藏掖掖,而是把一年的精气神全攒在沉甸甸的庄稼里,攒在黑黢黢的“乌金”中,明晃晃铺在山峁沟壑间,更藏进煤质检测中心的玻璃仪器里。
陕北的立秋,是糜子谷子挑着穗儿宣告成熟的时节,也是煤炭“黄金季”拉开序幕的日子。山峁上的糜子穗垂得老低,紫黑、金黄的穗子风一吹就顺着坡势滚成浪。选煤分公司的厂区里,传送带载着乌黑的煤流缓缓运转,秋阳透过车间高窗洒下来,给煤块镀上一层哑光的亮,像给这片土地藏着的宝藏开了道缝。煤质检测中心的玻璃窗擦得锃亮,里头的灯光白日里也亮着,化验员们穿着白大褂,捏着镊子夹起煤样专注处理——这黑黢黢的煤块里藏着比庄稼更精密的“成熟度”,灰分、挥发分、发热量,每一组数据都是陕北地下的岁月在立秋时节交出的答卷。
这时候的陕北人,手脚从闲不住。田埂上的农人弯腰割着糜子,化验员们正忙着给新一批煤样“体检”。玻璃器皿里的溶液轻轻摇晃,滴定管里的液体一滴一滴往下落,与窗外山峁上的风吟虫鸣凑成独特的秋声。她们清楚,这些数据关系着煤块的“身价”,就像农人懂得糜子的饱满度决定着来年的嚼谷。陕北的秋不等人,窑洞里的婆姨晒着洋芋干,检测中心的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最新结果,一个是给家里存粮,一个是给矿山“存质”,都是把日子过得扎实的模样。
陕北的立秋,风里总裹着点“硬气”。吹过峁上的高粱地,也吹过检测中心的通风口,带着煤尘的微腥和柠条的清苦。化验员们对着化验单讨论,声音不大却字字笃定,像老汉们在田埂上盘算收成。白日里看云卷云舒,傍晚听秋虫渐鸣,检测中心的灯光常亮到星子出齐——她们在数据里“秋收”,把每一份煤样的特质都记录在册,如同农人把每捆糜子码得整齐。
“立秋之日凉风至”,在陕北,这凉风里裹着双重的丰收底气。坡地里的洋芋滚出泥土,检测中心的报告签上名字,春播夏耘的汗水、井下掘进的辛劳,此刻都化作掌心的饱满与数据的精准。山里人用镢头丈量土地,化验员用仪器解读煤质,都在立秋这道坎上,给岁月一个实在的交代。
陕北的立秋之美,在糜子浪里,在煤堆上,更在检测中心那盏亮至深夜的灯下。这里的“沉淀”,是庄稼扎根黄土的深,是煤块历经亿年的沉,也是数据里藏着的严谨与认真。秋风掠过峁梁,吹熟了庄稼,也吹来了煤质检测报告上的“优”字——这是陕北的秋,给土地,也给矿山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