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神木古城沉浸在伏姜的辛香与莲藕的清甜里。街头巷尾飘着“小暑到,晒伏姜;食新藕,暑气消”的民谣,老字号羊肉馆前排起长队,和谐广场上弥漫着荷香包的清爽气息……这座地处晋陕蒙交界的古城,正以独特的方式演绎着传统节气的现代生命力,让小暑承载的岁月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彩。
神木小暑的民俗画卷,深深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地处黄河之畔、长城脚下的神木,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漫长岁月里,神木人适应寒暑、耕耘劳作,将坚韧不屈的精神融入血脉。小暑晒伏姜的习俗,在神木不仅是驱寒防暑的传统,更承载着对生活的热忱和坚守。老人们晾晒伏姜时,总会对晚辈念叨:“这伏姜,就像咱神木人熬过酷暑的韧劲,日头再毒,也能寻着法子过好日子。当年老祖宗在这要塞谋生,多少艰难日子都挺过来了,靠的就是这股子劲儿。”
暑羊与新藕,则是神木小暑餐桌上最鲜活的记忆。肥美的羊肉熬煮成乳白的汤,粉糯的新藕拌着陕北蜂蜜的清甜,一家人围坐品尝时,父亲总会说:“多喝点汤,补补力气,咱得拿出精神头来干事儿。”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古人“夏耘秋获”的生存智慧一脉相承。老人们讲述着祖辈在酷暑中开垦荒地、守护家园的故事,让勤劳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厚重。
在神木小暑的传承中,“羊汤师傅”王建军的故事成为一抹动人的亮色。走进神木市滨河街道王建军的羊肉馆,鲜香扑鼻而来。只见他熟练地切着肥瘦相间的羊肉,舀起滚烫的羊汤,撒上翠绿的葱花,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便端上餐桌。为保证口感,王建军坚持选用本地散养山羊,沿用祖传的老汤秘方。他熬制的羊汤醇厚鲜美、肥而不腻,口碑传遍神木。
从个人匠心到社会共融,神木小暑的传承展现出多元活力。政府组织的小暑文化节上,晒伏姜、烹羊汤比赛热火朝天,乡村振兴成果展示区里,村民自豪地介绍着沙地莲藕、富硒西瓜;滨河新区街道的“国潮暑韵集市邻里情”活动,设置“消夏诗词会”“荷香手作体验”等打卡点,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碰撞出火花。
从手艺人坚守传统的一汤一食,到社区里邻里共庆的欢声笑语,再到城市发展中守护家国的使命担当,神木小暑早已超越节日本身,成为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缩影。当伏姜的辛香飘向远方,当羊汤的美味传递温情,这座古城正以独特的方式,让小暑承载的岁月智慧,如同黄河之水,在岁月流转中奔涌不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神木人的心灵家园。(信息化运维分公司:薛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