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中能公司:“碳”路领跑 抢占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3-09-14      作者:朱玥宸      分享到:

毛乌素,黄沙覆,雨稀风猛无花木,这是曾经毛乌素沙漠的模样,经过70年的生态接力,“千年沙地”已蜕变成了“塞上江南”。把“绿色发展”的镜头聚焦到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中能袁大滩煤矿,采煤机轰鸣旋转,铁道线上满载“乌金”的钢铁巨龙源源不断,红红火火的生产景象包裹在一片碧空万里、绿草茵茵之中,一幅青红交织的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智慧赋能 按下绿色开采加速键

微信图片_20230915101939.jpg

走进该矿调度信息中心,科技感、智能感扑面而来,井下各生产环节以极致高清的画质在大屏上呈现着。开机生产前,只见调度员向顺槽集控中心发出指令,操作工轻点鼠标,数百米深的井下,智能化综采机组所有设备依次缓缓启动,割煤、移架、推溜、运输、消尘一气呵成。

面对井下煤层厚度不稳定、采高难控制的复杂现状,该矿坚持绿色与智能“双轮驱动”,先后建成7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应用智能化绿色采矿技术和新型机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开采效率,提升煤炭开采质量。另外,今年5月该矿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袁大滩煤矿400m超长综采工作面安全开采技术研究”课题组,为薄煤层高效开采再添一翼。

为最大限度减少煤矿开采对地表土地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该矿精心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积极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2022年取得首家土地复垦资金批复,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最大限度改善复垦区的耕作条件,提高其保水保肥能力与生产力,让矿区荒漠焕发生机。

变废为宝 探寻“点绿成金”新路径

微信图片_20230915101939_1.jpg

煤矸石的处理一直是煤矿企业的“老大难”,但“老大难”问题不能“一直难”!该矿将采掘工艺工序衔接与绿色开采结合起来,坚持“矮型化、重型化、大功率”设备选型原则,对断面、层位控制、工程质量、回采高度及文明卫生等影响煤质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实施精采细采,做到少割矸和不割矸。充分发挥“四员两长”作用,现场进行跟踪“找茬”,做到“三捡四不上”,努力从源头降低含矸率,实现了低碳增盈创效。另外,积极拓宽煤矸石回用途径,2022年5月,袁大滩煤矿煤矸石制建材项目正式投产,实现了矸石山“变废为宝”的嬗变。

“宁舍一碗饭,不舍一碗水”是榆林这个重度缺水地区的真实写照。为解决水资源浪费和“黑水”污染问题,该矿在矿井水处理问题上下足功夫,制定《黑水处置方案》,对水仓、水泵、管路及临时排水点的管理使用进行了详细规范,缓解盘区水仓、中央水仓运行负担,确保排放水质满足环保要求,过好矿井水处理的第一道关。矿井水经井下水仓初沉排至地面后,再经过预处理和深度处理两道关口,实现了“黑水”变“绿波”。 

“我们投资4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晶种法’矿井水深度处理项目,出水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标准,并且实现了并网综合利用,水资源达到了100%处理、100%达标、100%利用的‘三百目标’。”该矿负责人介绍。

装备升级 开启废气治理新革命

微信图片_20230915101939_2.jpg

“车号Z064检测合格,可以入井。”在距离副斜井井口不远处的辅助运输车辆检测站,经检测合格后的车辆领取合格单后依次向井口缓缓驶去。

目前该矿井下车辆均为柴油车辆,尾气检测是检车时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检测站内识别系统的配套,结合检测平台软件对车辆状况进行显示和分析,实时检测出车辆是否合格,合格车辆会派发合格证予以入井,不合格车辆责令返回常州科试进行维修,让车辆尾气这个“隐形杀手”在地面就受到“重创”。除此之外,该矿毫不“心慈手软”,今年1月份,启动了防爆车辆尾气净化装置安装工作,4月全部投运车辆改装完成。改装后,CO的净化效率达90%以上,PM降低率达30%以上,让这个“隐形杀手”再也不具威胁。

“在掘进过程中,我们以泡沫喷雾降尘作为主要除尘手段,不仅抑尘效率高效果好,且与水雾降尘的用水量相比较,泡沫降尘可节约水资源达80%以上。”该矿通风副总工程师介绍。井下扬尘同样是空气污染的“罪臣”,为此,该矿铁腕出击,采取泡沫喷雾降尘的同时,推广应用智能综合降尘系统,集成了粉尘监测技术、红外热释感应技术、管路自动控制技术等,实现粉尘与喷雾水幕的联动和远程监控。这标志着该矿“井下空气质量革命”进入了智能化的新阶段。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陕煤集团榆北煤业中能袁大滩矿业将聚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断挖掘生态发展潜力,踏实践行、久久为功,让高效能治理成色更深,高质量发展亮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