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关于读透一本书的几点体会

发布日期:2019-06-17     作者: 田文广     浏览数:4336    分享到:

   去年,在“一日一分享”活动中,我给大家分享了我个人关于读书的一得之见,介绍了关于选书和读书的几点体会,给大家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三段十一步和主题阅读法。今天,我想延续读书这个话题,通过四个问题,与各位领导和同事共同来探讨下,在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如何读透一本书。

   第一问,读一本书需要多久?

   这个问题主要考虑的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取决于你要阅读的体裁、长度、时间、是否经典等等……,对于上班族来讲,假如你以消遣的方式读无用的书,那就无所谓时间了,假如你读的是有用的书,那么我们就需要针对它的“用”,准备自己的时间预算。

   第一,我们需要用快速检视法阅读。通过快速的略读包括书名、序跋、目录和一些重点章节,来了解书的基础内容,我们的目标是分清它对我们是否有用,假如有用,分清是令你博学,还是令你睿智。

   第二,假如它是令你博学的书,那么就将目标设定为寻找作者提供的新知识,以及作者是如何得到、利用这些新知识的。找到这些,这本书对你的价值就算挖掘完了。

   第三,假如它是令你睿智的书,那么就要好好精读,试着去归纳作者提出了哪些新想法、新主张、新的表达方式,思考其与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是否一致,你怎么看这些想法,从中能学到什么,假如你赞成这些想法,能否用它来解释自己的实际工作。

   第四,假如它是一部广为流传的经典,或者是一部公认的集大成之作,那么就必须在精读的基础上,做更深的投入,并且从一本书到一类书。以《第五项修炼(变革篇)》为例,我们在读透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个方面后,就可以发散思维的去寻找关于这个五个方面的专业书籍,比如:改变心智模式的经典《人性的弱点》《自控力》等,系统思考的经典《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系统思考和决策试验》等等。

   第二问,如何确定读书目标?

   最好的办法是以问题来引导,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才能真正地利用书本的内容。

   举个例子:

   知识好比各种各样的物质,有些是砖头,有些是苹果,你可能比较容易接受苹果,不太喜欢砖头。但是,考试考的就是砖头,中考、高考、注安、消防都是这样。但假如,你有一个建房子的目标,那么你对苹果的兴趣就降低了,你会根据房子的需求,很主动地去寻找合适的砖头,钢材,水泥,并且对它们的规格、质量提出要求。

   好的阅读模式应是自己提出问题,确定一个目标,如果有一个自己的知识体系(房子),在体系上构建新的理论(砖头),那就更佳。你会主动地向书本提出问题,索取答案。甚至在你找到更多更好的材料以后,你还可能会萌生出要建别墅而不是普通房子的想法。以《第五项修炼(变革篇)》为例,它有开拓性地倡导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但真正应用到实际,就真的需要提出自己的目标,人和人是有差异的,有些人需要实现自我超越,有些人需要提升系统思考能力,对于我本人,五项修炼,我个人认为如何改变心智模式,就是我的目标,毕竟改变心智模式是一切修炼的前提,就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这里我不展开说,我想大家都清楚我的意思。

   所以,当你的知识体系越庞大,你提出的问题就越有探索的可能,从最初的“是什么”、“是不是”,到后来的“为什么”、“怎么样”。

   第三问,怎样才能读透一本书?

   下四条大家可以借鉴。

   1.主题研究:

   读一本书首先要弄明白书的主题,或者换句话讲,就是要弄明白书的核心,包括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有什么想法,他为什么要说服我们接受他的主题,他有什么理论支持。以《第五项修炼(变革篇)》为例,它的核心就是强调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和静止思考,并通过了解动态复杂性等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高“杠杆解”。

   2.材料解码:

   为了解释、证明、达到他的主题,作者一定会提供一些材料,比如故事,比如逻辑证明等等,对于材料,我们要做出分析:材料有什么,说了些什么?材料是什么,本质如何?材料是怎么产生的?作者是如何编排和利用他们的?比如小说,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它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说明什么,故事是怎么写出来的,如何构思和描述的。就好像最高级的侦探一样,不仅要找到罪犯,还要弄清楚罪犯的作案动机、作案工具和作案过程。

  3.深入文本:

  对文本的细致研究是读书的必然阶段,也是核心阶段,尤其是文科类书籍。研究文本从大处着眼,主要是找到作者强调的概念和解释,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看作者如何通过它们表现主题。从小处看,主要是观察细节,通过上下文分析词汇的意义、限制、逻辑关系、修辞等,甚至超越表层,追问后面的内涵。

  4.取石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本之外还可以寻找一些辅助资料,比如作者的其他书,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关于本书的评论等等。以《第五项修炼》为例,它就是典型的系列丛书,除了我们读的变革篇之外,它还有《心灵篇》《终身学习者》《必要的革命》《知行学校》等等书籍。

   第四问,如何学以致用?

   初级阶段:就书论书,笔记是最好的方式。

   笔记是你让书变成财富的最佳方式。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笔记你记了一定要再看!

   1.阅读时,我们会联想到一些其他的问题,如果无法解答,那就记录下来,随后去找答案,找到的答案或者更多的资料就会被记录到笔记里,成为一本更厚的书;如果能解答,那么就写一小段文字,作为感想,搭配这本书的内容,或者将书中相关的内容和我的感想整理成一些新的文字,用于其他层面。不过,这与职业习惯有很大关系,比如说,我已经离开秘书岗位,但长时间的职业习惯会让我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会使劲找用于写材料所需的内容,没有上升到一个管理层面,这点是需要改变的。

   2.觉得作者的思想或表达很有趣,很佩服,学有所获,那么这时候我会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出来,也就是说把我愿意接受的作者的精华用我的语言表述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如果能够做到这点,那么可以说这本书你基本掌握了。

   很明显吧,这两点就是传说中的“把书读厚,把书读薄”。

   中级阶段:书以致用,以实践的方式读书。

   要让学习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最好的办法是反复训练和测试,就好像运动员参加比赛要集训,学生参加考试要做大量的题库一样。但这些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并不适用。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读的是技术类的书,你最好是做点什么,让书指导你的实践,去设计些什么;如果你读的文科类的书,你最好是写点什么。

   高级阶段:课题研究,成为行业内的“专家”。

   当然,这里我所说的专家,对于我们来讲是带双引号的,可能“行家里手”更为确切。如果是你赖以生存的行业,或者是一生倾心的兴趣,那么你可以通过读书,读一系列的书,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成为你这个群体内的“行家里手”。

   以我为例:

   大学时,青春年少,对武侠小说充满幻想,金庸前辈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不敢说全部看过,但至少有70%有所涉及,其中30%是看过两到三遍的。当时,情犊初开,向往爱情,特别喜欢一个女孩,但她不喜欢我,我很郁闷,所以在读金庸小说时,我就特别注意关于感情的描述。通过前期的“博观”,到后期的慢慢“约取”,形成自己的主题目标——文本研究(注意,你的主题好不好、对不对,只跟当时你所处的环境相关,跟阅读无关)。以自己的主题目标为中心去搜寻和分析,无所谓别人的观点正确与否,寻找能够辅助自己的主题,支持自己思想的资料。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写毕业论文时,当大家都在忙于选题的同时,我早早的确定了我的题目,二个月时间便完成了自己的创作《试论金庸小说中单相思式的爱情》,论文全文10328字,对金庸小说中的感情主线,错位式爱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单相思进行了我的阐述。由爱生恨,由恨入魔,最终毁灭自身的李莫愁;由爱成痴,由痴入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段誉;由爱生妒,幡然悔悟,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的武三通;由爱生情,情根深种,终生难忘,孤独终老的郭襄等等;使我明白了爱情的内涵,对人性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要读好书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是,“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毕竟我们当初为爱情读过书,如今为工作、为生活、为梦想读书又有什么难的呢?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是爱读书,爱学问,更爱那个日益优秀的自己!



上一篇:稻盛和夫:在职场,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懂得六种“干法”! 下一篇:读书分享:关于华为危机意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