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文苑
我读史铁生
发布时间:2025-04-24      作者:闵珍      分享到:

初识史铁生,是在中学课本里的《秋天的怀念》。那时的我,总被文中一个细节戳中——他的母亲对“跑”“跳”“踩”这些字眼的小心翼翼。她说话时像踮着脚走路,生怕哪个词会刺痛儿子的心。老师讲“儿子的苦难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学生时期的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一个母亲的心,只是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发呆,想着怎样完成一篇高分命题作文---《我的妈妈》。后来他的母亲不在了,妹妹推史铁生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白色的、紫红色的花瓣在风里泼泼洒洒。我想,那些倔强绽放的菊花,大概是母亲最后一次无声的拥抱吧?她连告别都要用最热烈的方式,把生的力量悄悄缝进他的生命里。

再读史铁生,是在大学校园的湖畔。图书馆的旧木桌上摊着《我与地坛》,阳光从梧桐叶的缝隙漏下来,把“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这句话晒得发烫。轮椅碾过地坛砖缝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响着,我看见那个青年摇着轮椅一圈圈丈量生死,把绝望碾成细碎的尘土,再从尘土里种出花来。他说这话时不像认命,倒像武士收刀入鞘——既然终局已定,不如把每个此刻活得庄严。那天我在湖边坐了很久,直到晚霞把湖水染成琥珀色,突然明白:真正的勇敢,是看清深渊后依然选择凝视星光。

又读史铁生,是在抖音热推的“史铁生与余华的友谊”里。余华说:“铁生是个很好的守门员,他从不乱跑。”各位,大家听出来了吗?面对一个双腿瘫痪的残疾人,这是一种多么冒昧的赞美啊!但余华其实是真正懂得史铁生的那个人。史铁生曾说过:“双腿瘫痪后,家人们很忌讳提起我的腿,只有余华他带我去踢球,让我守门,他没把我当残疾人,也没把我当人。”最好的友谊,是懂得,是互相的揶揄。这种轻松的关系,更容易让史铁生不异化自己。

原来最深的懂得,不是避讳你的残缺,而是连残缺都成了可以玩笑的勋章。就像地坛里那些老柏树,伤痕被岁月盘成遒劲的纹路,反而比光滑的树干更有力量。

我们或许不会经历史铁生这么悲痛的过往,但,生命是一条由看不见的源头淌出的河,想来太复杂,说来太浅显,苦难是当中的必修课,痛苦和幸福都没有客观标准,完全是自我的感受。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就像史铁生和他笔下的芸芸众生那样。这或许就是史铁生想看到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合上书时,总想起北海的菊花、地坛的蝉鸣、足球场边的轮椅。史铁生用笔在绝境里凿出一扇窗,让所有被生活硌疼的人看见——苦难不是终点,而是另类的地图。当我们摇摇晃晃穿过自己的黑夜时,他的文字就像母亲留的那片菊花,永远在记忆里开着,提醒我们:痛过的地方,终会生出比痛更辽阔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