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文苑
读《人生》有感
发布时间:2025-04-24      作者:樊宇航      分享到: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春风裹挟着油墨的芬芳拂过案头时,恍惚提醒着我,该读书了!古人云“书卷多情似故人”,在这样一个与书重逢的日子里,我再次翻开路遥的《人生》,恍若与一位沉默的老友对坐——他衣衫褴褛,掌心结满黄土的茧,却用粗粝的嗓音向我讲述了一个关于选择、苦难与救赎的故事。

第一次读《人生》时,我还年轻,只觉得高加林的经历像一场跌宕的戏剧,从民办教师沦为农民,为了前程放弃爱情,最后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那时的我,像看客般唏嘘他的“咎由自取”。如今再读,却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路遥的深意——高加林的挣扎,又何尝不是每个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的普通人的缩影?

书的扉页,路遥引用柳青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几步”之于高加林,是放弃巧珍时的权衡,是攀附黄亚萍时的侥幸,更是“走后门”败露后的幻灭。但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苦难中的温暖。当高加林陷入困境时,巧珍不计前嫌为他奔走,德顺老汉用生活的智慧点醒他……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命运或许严苛,但人心的善良与宽容始终存在。

路遥的笔下,藏着他自己的人生印记。他7岁被过继,在饥饿与屈辱中长大;他将自己的困顿倾注于高加林,却又借这个角色完成对命运的诘问:当理想被现实击碎,人该如何自处?答案或许就藏在德顺老汉皴裂的手掌纹路里,藏在巧珍递来的一碗清水中——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征服命运,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脚下的土地。

十年后再读《人生》,更觉其预言般的现实意义。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不再受困于城乡身份,但“高加林式”的焦虑从未消散:小镇做题家的迷茫、都市漂泊者的孤独、物质丰裕下的精神荒原……路遥早已用文学给出了启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逃离或占有,而在于如何将苦难淬炼成生命的韧劲,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对平凡的接纳。就像黄土高原上的杜梨树,越是干旱贫瘠,根系越要深深扎入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