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文苑
文苑丨又逢一年元宵节
发布时间:2025-02-13      作者:      分享到:


        元宵节的习俗一直被人们悉心珍藏,代代传承。每至元宵佳节,一盏盏花灯,点亮了大街小巷,带来无尽的喜庆与欢腾,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场绮梦之喜;一碗元宵,恰似生活中的甜蜜音符,每一口都包裹着阖家团聚的温馨,凝聚成一团温暖的团圆之意。这花灯与元宵,承载着人们对新的一年最真挚的期盼和祝福。

最初,灯谜不过是乡邻间的趣味小游戏。有人将谜语工整地写在纸签上,小心翼翼地粘在花灯之上,引得众人驻足猜测,给节日添了不少乐趣。后来,文人雅士们将这些民间智慧收集整理,灯谜文化才逐渐成型流传至今。

街头巷尾,花灯高挂,五彩斑斓。在钟楼,那一盏盏形态各异的花灯,宛如夜空中坠落的繁星,被巧妙的匠人用彩绸收拢,定格于尘世。有灵动俏皮的兔子灯,红眸闪烁,似要蹦跳着奔月而去;有威风凛凛的龙灯,金鳞闪耀,蜿蜒游动间,仿若携着祥瑞穿梭人海;还有典雅精致的荷花灯,粉瓣含娇,花蕊吐芳。孩子们兴奋地穿梭在灯的海洋,手中紧握着糖人儿、风车,笑声似银铃,震落了枝头的霜花,那清脆纯真,是元宵夜最动人的和弦。

灯,是黑暗里的光,是迷茫时的方向,是诗人笔下流淌出的文字温度,温暖着每一颗向往美好的心灵。而花灯更是承载着常人眼中闲适的时光,见证着小童嬉笑玩闹、茁壮成长的希望,寄托着农人们对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切祝福,它是生活的期许,也是文化的传承。

元宵,圆润的模样,恰似一轮满月,承载着团圆的美好寓意。回溯往昔,元宵最初被唤作“浮圆子”,带着几分灵动与诗意,仿佛能看到那一颗颗圆子在沸水中翻滚跳跃,如生活里的小确幸。

南北各异,人们的口味千差万别,制作“浮圆子”的方式也各有千秋。北方,以“滚”的方式,赋予元宵质朴而醇厚的口感;南方,用“包”的手法,将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馅料包裹,每一个汤圆,都饱含着生活的温柔与细腻。

古人曾言“唯愿在贫家,团圆过朝夕”,寥寥数语道尽了团圆的珍贵。即便生活平淡清简,只要一家人围坐,便是最美好的光阴。而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相聚的象征,它印刻着人们对阖家幸福的深深期盼,每一口,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眷恋。(涌鑫公司:李韦)

灯火阑珊处 元宵寄情长

老家的元宵节,是从一盏红灯笼开始的。

记得那时候,天还没黑透,父亲就会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将一盏红灯笼高高挂起。灯笼是竹篾扎的,糊着薄薄的红纸,风一吹就轻轻摇晃,在暮色中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总爱站在灯笼下,仰头看着那团温暖的光晕,仿佛整个世界的温暖都凝聚在这一盏小小的灯笼里。

街上的灯市总是热闹非凡。小贩们支起竹竿,挂满各式花灯。兔子灯圆滚滚的,眼睛用红纸剪成月牙;莲花灯层层叠叠,点上蜡烛便似一朵绽放的红莲;最精巧的是走马灯,烛火的热气推动灯罩旋转,映出灯上彩绘的仕女图,仿佛在翩翩起舞。我常趴在摊前,看那些灯影摇曳,看烛光在红纸上流淌,像一条温暖的小河。

奶奶的手极巧。她会用竹篾扎出各种形状,糊上彩纸,再剪些花样贴上去。我最爱看她做灯,竹篾在她手中弯折,发出细微的脆响,像春天的第一声惊雷。她总说,灯笼要做得轻巧,风一吹就能飘起来,这样愿望才能随着灯笼飞上天。我便在一旁帮忙,将彩纸裁成细条,或是将蜡烛固定在灯座上。烛光映着她的侧脸,温暖而柔和。

元宵的夜晚,街上人声鼎沸。孩子们提着灯笼,像一串流动的星星。大人们则聚在一起猜灯谜,笑声此起彼伏。我常跟着父亲去猜谜,那些谜语或雅或俗,或深或浅,像一颗颗裹着糖衣的元宵,咬开才知道里面的滋味。

最难忘的是转灯游会。灯游会又名“九曲灯会”,俗称“转灯灯”,是流传千年的祈福盛会,各式各样的花灯摆出的九曲黄河阵,每一盏灯都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夜幕四合、灯火璀璨,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前来游绕九曲黄河阵,人们顺着九曲阵中彩灯标记出来的通道,浩浩荡荡,环绕前行。一灯一杆都寄托着生活的温暖情思,一弯一绕都布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

如今,我站在城市的阳台上,望着远处零星的灯火。街上的灯笼越来越多,样式也越来越新奇。LED灯取代了蜡烛,电动装置让花灯能唱歌会跳舞。可我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许是少了竹篾的清香,少了烛火的温度,少了那份手作的温情。那些精巧的现代花灯,终究比不上奶奶亲手做的红灯笼,比不上那团在风中摇曳的温暖火焰。

又是一年元宵。我站在异乡的街头,望着那轮明月,思绪却飘回了故乡。老屋门前的红灯笼还在吗?父亲母亲还去转灯游会吗?那些记忆中的元宵夜,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笼,永远温暖着游子的心。我知道,无论走多远,那盏灯笼都会在记忆深处,为我照亮回家的路。(榆神电力公司: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