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王安石的笔下,春节宛如一场盛大的庆典,满溢着喜庆与希望,那醇厚醉人的年味,曾悠悠萦绕于华夏大地的岁岁年年。然而,时光仿若一列高速飞驰的列车,裹挟着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忙碌滚滚向前,曾经那浓郁得化不开的年味,却在这急行的节奏中,悄然隐退,只在记忆深处留下一抹淡淡的怅惘,仿若缥缈的雾霭,挥之不去。
记忆的闸口缓缓开启,年味最初的模样,是从腊月初八那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中氤氲开来的。一大早,厨房里便充斥着谷物交织的馥郁香气,父母总是早早起身,带着对年的期盼,悉心挑选大米、小米、红豆、绿豆、红枣、桂圆等食材,而后轻柔地洗净,放入锅中,以小火慢慢熬煮。一家人围坐于桌前,手捧着香甜软糯的腊八粥,每一口都是年的脚步渐近的回响。此时,窗外凛冽的寒风仿若也被这温情感染,变得轻柔缱绻,悠悠诉说着新年的憧憬。
过了腊八,年味便如同被点燃的烟火,愈发浓烈炽热。集市仿若一片欢乐的海洋,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喜庆的氛围如同海浪般扑面而来。街头巷尾,红彤彤的灯笼似熟透的果实挂满枝头,春联、福字、年画等年货琳琅满目,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长卷铺展开来让人目不暇接。人们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眼神中满是挑选年货的欣喜,讨价还价声与欢笑声交织共鸣,谱写出一曲生动的市井乐章。孩子们小手紧攥着刚买来的鞭炮和糖果,紧紧跟在大人身后,时不时踮起脚尖透过缝隙瞧着各种零食,满心期待。
腊月二十三,传统的小年翩然而至,又称“祭灶节”。这一天,灶王爷要启程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行径,于是家家户户都虔诚祭灶,祈愿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母亲总会精心准备好灶糖、水果等供品,整齐地摆放在灶台上,而后带领我们上香叩拜。小年的余韵尚未消散,紧张忙碌的大扫除便紧锣密鼓地开场了。全家老小齐上阵,糊窗户、扫屋顶、洗被褥、清理杂物。这绝非一场简单的清洁行动,而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除旧迎新仪式,象征着将过往一年的晦气与不顺统统扫地出门,拥抱崭新的生活与希望。
随着除夕的脚步日益临近,厨房里的烟火气愈发浓郁醇厚。奶奶和母亲整日忙碌于灶台之前,炸丸子、鸡蛋泡泡、小酥肉、蒸馒头、包饺子,一道道美味佳肴在她们的指尖翩然诞生。除夕夜,一家人亲密围坐,共享丰盛无比的年夜饭,桌上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特殊的寓意,鱼仿若灵动的祥瑞,寓意着年年有余;鸡恰似吉祥的使者,象征着吉祥如意;饺子宛如饱满的元宝,寄寓着招财进宝。孩子们身着新衣,在长辈们慈爱的祝福声中,双手接过红包,小脸笑成了灿烂的花朵。当午夜钟声敲响,仿若天籁之音划破夜空,鞭炮声瞬间如雷鸣般震耳欲聋,烟花在空中绚丽绽放,将整个夜空装点得如梦如幻,仿若星河倾落人间。
大年初一,新年的第一天,也是走亲访友、拜年贺岁的日子。天还未破晓,我们便在父母的轻声呼唤中醒来,穿上崭新的衣裳,洗漱完毕,怀揣着喜悦,跟随父母一起串门拜年。见到长辈,我们恭敬地鞠躬行礼,送上最诚挚的新年祝福,长辈们则会面带微笑,递上寓意吉祥的红包、糖果,每至一户人家,都会被热情的主人迎进屋内,品尝着瓜子、糖果、茶水,大家围坐一团,亲切问候,分享过去一年的丰收喜悦,畅想来年的美好生活。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曾经浓郁醉人的年味渐渐变得稀薄黯淡。随着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物质生活日益丰饶,那些曾经让我们心心念念、翘首以盼的美食新衣,如今已如寻常物件,不再是过年的专属“宠儿”。平日里,超市货架上各类年货堆积如山,应有尽有。年夜饭也从家中厨房,迁至酒店华丽的包间,菜品固然精致考究,却缺失了一家人共同忙碌、亲情交融的炽热温度。往昔在农村,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民俗表演是过年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因缺乏传承人和参与者而逐渐消失。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很难再看到那些热闹非凡的民俗表演,年,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平淡。
也许,年味从未真正走远,它只是悄然变换了模样,潜藏于我们生活的细微角落,静静等待我们在忙碌的奔波中停下脚步,去回味、去珍藏、去传承。因为,那是我们对家的深深眷恋、对根的执着追寻。(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