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他们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4-12-06      作者:陈亮 李宝平      分享到:

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出门水泥路,抬脚就上车”,公司定点帮扶的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驻村工作队也成为了乡亲们五米相迎、十米相送的“村里人”。

精准扶贫 冷暖记在心头

微信图片_20241206112700.jpg

2019年5月,在脱贫攻坚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公司领导干部闻令而动,主动深入汉阴县漩涡镇渭河村走访考察当地产业扶贫项目,深入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与镇、村干部进行座谈交流,确立了“扶贫要精准,援助要到位”的工作总基调。

谈及能否完成帮扶目标时,时任驻村第一书记信心满满地说道:“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困难群众,想尽办法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就是我们的郑重承诺。”

同一时间,公司为迅速推动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壮大,立即将30万元帮扶资金注入汉阴县七叶莲鑫聚蔬菜联合社,为村民取得了利润分红。2020年再投50万元建设生态养猪场,2022年再次扩建,让养殖规模从过去的300头扩大至400头,为村民实现了产业增收。

从2019年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206户682人,到2020年全部脱贫摘帽,渭河村成功实现了“村出列、户销号”的扶贫工作目标,书写了一段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却是驻村工作队实打实的汗水与付出,更是他们奋斗与奉献的成果。乡亲们亲切地说:“工作队就是我们的家里人,是他们带着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田间地头不仅是乡亲们的产业,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这几年的帮扶工作经历,让我们对这片土地产生了爱与眷恋。”因工作调整,在离开渭河村时,驻村工作队有感而发。

时至今日,他们的手机里依然保存着无数珍贵的照片,记录着当初跋山涉水探访农户的点点滴滴,有与村民围坐谈笑的温馨场景,有与农产品的亲密合影,还有那懒洋洋的猫狗家畜……

真情投入 生活更上一层楼

微信图片_20241206112709.jpg

2022年7月底,按照汉阴县委、县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单位包村和驻村人员调整的通知》要求,公司定点帮扶村由汉阴县漩涡镇渭河村调整为朝阳村,这是属于他们的“再出发”。

同年8月9日,在顺利移交各项工作后,驻村工作队离别了渭河村,走进了朝阳村。到村后用时百余天,进行了3次专项走访,给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监测对象,开出了“祛病良方”。

面对帮扶村集体产业单一,经济收益不佳,“造血”功能不强的窘境,驻村工作队多次组织“村两委”外出交流学习,充分利用第一书记“组团服务”平台,对“三联村”进行资源整合,深挖资源禀赋优势。

面对部分农户因收入单一,为孩子上学费用发愁的困境,驻村工作队积极行动,向公司申请助学金,为乡亲们解燃眉之急。据统计,自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已累计为60余名准大学生发放助学金10余万元,助力他们圆梦校园。

同时,针对村民农产品销售难题,驻村工作队还加大消费帮扶力度,积极联系、宣传,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农户销售各类农副产品,实现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在驻村工作队的带动下,朝阳村已开发闲置堰塘4座,投放鱼苗1000余斤;建设草莓大棚4座,栽种幼苗万余株,额外带动了10余户40余名群众平均增收近2000元/年,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至20万元/年。

接续奋斗 走好乡村振兴“赶考路”

微信图片_20241206112716.jpg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眼下,“巩固衔接”工作已接近尾声,筑牢防返贫“底线”,已然成为驻村工作队的重要目标。

如何让“巩固衔接”走深走实,驻村工作队有妙招。

朝阳村森林土地资源丰富,野生菌类繁多,每逢雨季过后,乡亲们纷纷前去采摘,生怕错过这笔“来之不易”的收入。

“老辈子,采摘的菌子卖得怎么样啊?”

“哎……价格可怜呀,鲜菌子只能卖到10元,要是能烘干就好了,可以卖出10倍的价格哩。”

“张书记,你瞧瞧,这好不容易整改出来的肥沃土地,如今无人耕种,撂荒着实在太可惜了。”一次简单的走访调研,让驻村工作队发现了致富“新大陆”,产生了建设菌类蔬菜加工厂的初步构想。

于是,他们立即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安康地区各类干菜备受青睐,且县供销联社亦有收购干菜的强烈意向。

“一想到又能给乡亲们提供15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200户农户,实现近2000元的增收,我的心就放下来了。”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张海岗看着手中的调研报告幸福地说道。

谈到如何完成下一步任务时,驻村工作队纷纷表示,将认真践行“四个不摘”要求,有效推动“五大振兴”,建立健全产业帮扶机制,当好农产品的“宣传员”与“推荐官”,全力助推“土特产”走出乡村、迈向市场,逐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榆北帮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