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文苑
锅盔馍
发布时间:2024-06-04      作者:詹柯鑫      分享到:

看到一则故事,大致是说锅盔的由来,西周发源秦国发扬,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其形状似树墩横截面,最初被叫作墩饼。

秦军行军时配发的墩饼重达五六斤,直径约50-60厘米,厚15厘米。士兵携带时两个一组,用牛皮绳系好挂在前后胸,战时可作为防护盔甲。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士兵们便把墩饼唤作“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

之前网上风靡的绿辣子夹馍,就是把辣子切细、调和撒上生吃或者炒制夹在锅盔里,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辣椒的清香与锅盔的酥脆,引得外省人纷纷尝试却不得其味。其实,好吃的夹馍不止这一种,但好吃的夹馍往往搭配着锅盔,我想外地人不解其味的主要原因是不会打锅盔。

烙锅盔是个麻烦活。十斤面、四斤水加上老面酵子、放碱面,还得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二斤左右面粉,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才能得到一个完美的锅盔。这可谓是个功夫活,也是个巧活,其中碱面比例、压制力道、火候与温度非行家不能把握。

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的家人带上。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种种优点使得出门烙锅盔这个习俗从千年前延续至今。我爸妈讲,上学时星期六晚上是最幸福的,因为家里会蒸馍烙锅盔,等着星期天带上去学校。锅盔是他们的最爱,一是锅盔耐放耐吃,二是方便携带不怕压坏。后来我爸妈毕业工作、成家,经过多年还是这段经历难忘,天天在我跟前念叨,买了锅盔吃他们总说没那个感觉,我哈哈大笑吃个馍还吃的蛮有情怀的。

对于品鉴锅盔史我是个新手,但我见到的锅盔没有传说中15厘米那么厚,最厚不过3-4厘米,但这样也足够扎实了。外壳焦香,免不了和上颚相撞,嘴里有了细密的伤痕,顾不得这些三五口之间锅盔占领了胃。单吃锅盔没味我不爱吃,非得夹上点东西,我爸妈笑我不懂,不懂在连阴雨天蒸馍发霉只得撕掉馒头皮继续吃,锅盔却仍保存着几分新鲜的欣喜;说我体会不到饿的时候肠胃被锅盔瓷实占据的幸福。在食物贫乏的年代,这样简单的食物足以支撑他们度过一年又一年的求学路。

锅盔,是我们桌上日常餐食,也是祭祀上的圣物;它是远方游子聊以果腹的乡愁,也是家人浓浓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