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文苑
故乡的秋
发布时间:2023-10-24      作者:余乐彦      分享到:

640.jpg

如果说金桂飘香是秋天的开场白,那秋雨过后星星点点的桂花就是秋天给大自然上的第一道金色,紧接着是田间地头那叶子枯黄看似不起眼的玉米(苞谷),它们要脱去灰褐色的外衣才显露出本身的黄色的。霜降将至,原本挂在枝头那青涩的柿子也迫不及待地擦上了橘色的腮红。我想,再过不久便能看到满山遍野尽是枫叶的深红了吧!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我看来,秋天除了萧瑟也带给我一种热烈的感觉,因为它总能让我在万物沧桑中找到那一抹最鲜艳的金黄,仿佛在告诉我,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充满希望。这种抚慰常常让我觉得温暖,让我在失去时坦然接受,在受挫时获得力量。我喜欢秋天,更喜欢故乡的秋天,每到这个季节,我都不禁怀念那些个在我孩童时期为我编织了无数美好回忆的故乡的秋天。

记忆中,黄灿灿的玉米是最受千家万户欢迎的秋之客。掰玉米是丰收的第一道工序,往往也不费什么功夫,但最需要力气的是把玉米运回家,一个个如镶满了黄色珍珠的沉甸甸的玉米只能依靠大人们的双肩背回家。那时候很少有人用车子,以至于拖拉机偶尔从门前经过的突突声都会引得院子里的小孩暂停手中的一切“事务”飞快地跑向门口,然后迅速站到门墩上一探究竟,同时狠狠地吸一口柴油的味道,再目送车子开向远处。

把玉米全部背回家后,大人们就能松一口气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撕开玉米的叶子,展示丰收的成果了。这一道工序很讲究,也是那时小小的我还算可以帮得上忙的。我们把玉米堆在道场中间,围坐在一起,爷爷、奶奶和母亲总能娴熟地撕开大部分的玉米叶,然后留下一小撮刚好能挂起玉米的“翅膀”,我们几个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也慢慢剥去玉米的外皮,可一开始不是留下的只剩一小片根本挂不住玉米,就是索性全部被拽掉,最后只能被装在筐子里了。最让我感到喜悦的是看着爷爷将十几节玉米揽在怀里,用它们留下的玉米叶像编辫子一样把它们绑在一起,然后爬上木梯将一整挂玉米搭在屋檐下悬挂的横梁上,就这样这根横梁很快就被一排整齐的玉米覆盖了。秋天,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少不了一竿子玉米,这是丰收的特写,更是村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黄灿灿的玉米是我对家乡印象最深的颜色,而清甜的柿子则是我对家乡印象最深的味道。我的故乡算不上盛产柿子的地方,记忆中家里唯一有的一棵柿子树也好像有自己的小脾气,并不是每年都会结出清甜的柿子让我们品尝,因而每年夏天开始我就会站在树下数着柿花,期待它枝头挂满红灯笼的样子。也因为这份迫不及待,在柿子长成的那一年,我总会先尝几个青柿子,甜中带涩的味道让我尤为印象深刻。

吃不完的柿子也不会被浪费,奶奶将柿子刮去外皮然后用细麻线串起来挂在玉米挂儿旁边,这样没过多久风干的柿子就可以放进装有柿子皮的布袋里等待其自然地裹上一层糖霜变成柿饼了。冬天围在火炉旁聊天的时候,柿饼就是谈笑间的零食。

长大后,掰玉米仍然是家乡每年秋天都会进行的丰收项目,尽管我因读书和工作的原因与家乡渐行渐远,一次次缺席了家里的秋收活动,但母亲总会在玉米成熟后第一时间发照片跟我分享。有时候我会想,在这个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并且粮食生产极为发达的年代,种地已经不再是必须要做的事了,但看到年迈爷爷将家门口的玉米慢慢收回家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庄稼人对土地的信念,对传统劳作方式的坚守。爷爷用他的躬耕书写着“只要播种,就有希望,只要付出,就有收获”的哲理。他对土地的执念给了我强大的力量,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走多远,我都会时刻铭记勤于耕耘。

秋天来了,今年的柿子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但奶奶却在上一个柿子成熟的时节永远地离开了我,长大后第一次面对亲人离开的过程让我不禁感叹生命的渺小和伟大。生老病死,万物轮回,我们终将在心底坦然接受生活的变化,也逐渐感悟,生命虽然不能无限延续,但她留下的痕迹却是永远不会被抹去的,就像记忆中柿饼的味道,奶奶的柿饼甜了我的整个童年,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我会在每一个柿子成熟的季节格外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