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文苑
当时只道是寻常——追忆三爹
发布时间:2023-10-10      作者:沈瑞杰      分享到:

天气悄然转凉,正是由夏转秋的时节,亦是文人骚客笔下的“悲秋”时节。在接到父亲的电话,被告知:“你三爹今天早上4点多没了(指离世)”时,我内心五味杂陈。

虽然,三爹患气喘病多年,难以治愈,一直处于维持状态。在经历二爹离世后,通过种种内心救赎、开悟,在参悟人生意义和学会释怀这方面,也算小有收获。但是,再次让我去面对,心中依然充满了苦痛。

其实,在这之前,三爹有过一次较长时间的住院。我在听闻父亲和妻子对三爹病情的描述,感觉不太乐观。8月17日中午,恰逢政府部门在矿检查,在看到妻子非正常时间的来电,我心中隐隐升起一种不祥的感觉。果然,在谈及三爹的情况时,也说不乐观,不过总算现在暂无大恙了。还暗暗庆幸,总算渡过难关了,心中升起了一种对生命易逝的无可奈何之感。早先亦是听四爹说他近来也是气喘得厉害,于是果断为三爹、四爹每人购买1斤人参,希望可以缓解他们的气喘。

三姐(三爹的女儿)在觉察到三爹不乐观的境况下,亦是出于叶落归根的考虑,于是在8月23日将三爹送往老家静养。8月26日上完零点班,处理完手头工作后,会同父亲、军林哥(大爹的二儿子)一同冒雨回老家看望三爹。其实,在当天看三爹的精神状态还算可以,对此我也充满了乐观,还特别将买来的人参带回去,嘱三妈给清洗、晾干、打粉后给三爹服用,以期有所功用。

然,天不遂人愿,三爹依然还是如同二爹般急匆匆地离我们而去,还未来得及和我们做最后的告别,给我们这些深爱他的人留下了无尽的哀思。

在安葬三爹期间,本村哥哥沈朴将其父亲所写的《沈明志作品选》(共有3卷,尚未公开发表)赠我一套,在近期的阅读中,我对三爹这一代人所受的苦难和精神上的彷徨有了更多的了解。因为所处的区域在农村中,亦是当时全国比较落后的地区,加之土地贫瘠,完全靠天吃饭。想来,父辈这一代,在勾连家国落后与文明的桥梁期间,定然吃了太多的苦。三爹在上世纪90年代初带人箍起了8孔窑洞,改变了整个大家庭的居住条件,由原来的土窑住到了石窑洞,这不能不算是一大转变。在安葬完三爹当天,将表叔(父亲的三姑舅)送到白家山时,父亲带我参观表叔家的老宅时,指着相对较新的一孔窑洞说到,那是我三爹以前带着人增修的。

三爹一生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先后当过庄稼汉,砌过窑洞、打过石头,也曾担任过村支书。在后来搬入城里后,干过装卸工、保安,也曾烧过锅炉。三爹的一生吃苦颇多,但他却始终充满了昂扬的斗志,从不怨天尤人,俊朗、坚毅的脸庞上总是充满着乐观的笑容。斯人已逝,在留给我们无尽哀思的同时,也让我有了太多的思考。

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如是说:“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雷锋的一生是忠实践行无私奉献的一生;钱学森的一生是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的一生……

那么我们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是祖逖闻鸡起舞般,直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亦如是《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还是苏轼般: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想,在我们的一生中,如有激扬的青春、臻于至善之心,亦可慰藉畅叙幽情的一生,岂不快哉!

那么,我们该如何善待长辈?在安葬完三爹的当晚,在大爹为我们烧水的期间,难得地与大爹独处。大爹是一位憨实的老农民,伺候土地了一辈子,平时话不多。但是当晚,也许是有太多的伤感、遗憾、感慨,大爹竟然主动打开了话匣子。叔侄二人在为三爹离世伤感之时,不由谈到了关于如何对待老人的话题。其实,也不用谈论太多,毕竟几千年的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太多经典的回答——孝顺。正如一位故友在朋友圈中写到:最不能等待的是孝顺。诚然,当晚在谈及对此的看法时,我们叔侄一致的意见是,如能在老人生前可以好好尽孝,那么冷暖自知、良心亦是自有之!

在安葬三爹期间,在一次吃早饭时,二姐对我的认知似乎还停留在以前的记忆中,似乎还认为我握筷子手法不对,不容易夹起来粉条,依然如二爹、三爹他们在我小时候般给我夹了一碗粉。心中不禁思绪万千,原来在呼喊二爹、三爹时,得到回应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原来父母没有白发实属常态,原来熬夜后休息几个小时后依然活力四射实属平常……

诚然,原先是很寻常的事情,如今变得不再简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原来对我们呵护备至的长辈一天天老去,终将离我们而去。邵燕祥在《当我成为背影时》写道“人人都将成为背影,天地间一切都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即使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又何憾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