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秋阳沐沃土,群峰静默待新松。榆北煤业30名思创学员肩负重任,奔赴“星火计划”第一期思创课堂。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集训,而是一场认知突围——四天时光里,我们如新松扎根,在“思想如水,创造如山”的精神林海中,既汲取管理智慧的养分,更淬炼担当笃行的筋骨。当课程结束,回望来时路,每一份感悟都指向“国企干部如何扛起高质量发展使命”的核心命题。
以松铸魂:在思想淬炼中锚定初心坐标
松之挺拔,首在其根;干部之坚,首在其魂。思创课堂的开篇,便以“思想铸魂”为核心,将“守正”品格与国企干部的初心使命深度绑定。周丰教授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解读,通过结合榆北煤业转型实际,拆解“高质量发展”在煤炭行业的落地路径,让我们明白“政策不是远方的理论,而是脚下的指南”;张启森老师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研学,是通过国企领域的典型案例,剖析“廉洁自律”如何成为中层干部的“护身符”;再到延安精神的当代传承研讨,有人提出“技术攻坚要学延安时期‘自己动手’的韧劲”,有人直言“面对市场波动要守延安精神‘不退缩’的定力”。“松不畏霜雪,只因向阳而生。”这场思想洗礼让我彻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不是抽象的口号——它是面对技术瓶颈时,“立根破岩仍坚韧”的执着;是手握管理权限时,“时时勤拂拭”的廉洁自觉;更是扛起榆北公司发展重任时,“始终向阳”的坚定方向。当我在小组研讨中重读《条例》里“防微杜渐”的要求,突然懂得:松的“节”是天生的,而干部的“节”是炼就的,这堂思想课,便是为我们补上“炼节”的第一课。
以松聚能:在协同思辨中锻造攻坚合力
松之成林,贵在聚势;管理之效,贵在合力。思创课堂的设计,深谙“松针成簇、松枝相依”的道理,将“聚势”作为核心能力,通过“理论+实战”的模式,让我们学会“从单打独斗到协同攻坚”。张启森老师以“松针如何抱团抵御风雪”为喻,引导我们借鉴“松枝错落却目标一致”的规律,重新划分角色。“聚势”不是“所有人做同一件事”,而是“所有人为同一个目标做不同的事”。陈实老师为“聚势”注入“破局智慧”,他结合跨行业案例,剖析“当松林遇狂风,为何单松易折、成林难倒”——核心在“应变协同”。延安精神里“不守旧、不盲从、求实效”的九字准则,是“延安精神”赋予管理者的核心思路。松无定姿,因境而长,管理亦无固法,贵在适配。若如孤松般故步自封,再强的个人能力也难抵发展风浪;唯有如松林般“扎根一处、彼此支撑、灵活应变”,才能汇聚成推动榆北公司前行的“松涛之力”。
以松砺志:在刚柔并济中涵养管理智慧
松有刚劲之骨,亦有迎客之柔;管理需守原则之硬,亦需怀人文之暖。思创课堂的深层价值,在于让我们学会“以松的品格,解管理的难题”——在“刚”与“柔”的平衡中,找到中层干部的管理之道。这份“刚柔并济”,首先体现在“底线与细节”的把握上。讲廉洁自律时,老师强调“底线不可破”的刚性,这是松的“劲节”;同时提醒“防微杜渐”的柔性,这是松的“柔枝”。四天的浸润让我懂得:国企干部不是“硬邦邦的管理者”,也不是“无原则的老好人”;而是如松般——既能以“刚”守好发展方向、原则底线,又能以“柔”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在“刚柔并济”中,让管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当我们这三十株“新松”暂别思创课堂,回到榆北煤业的各个岗位,“松风砺骨”的品格不是终点,而是“聚势笃行”的起点。群松成林,方能挡风;众人笃行,方能致远。榆北煤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是某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我们每一位中层干部“松风砺骨、聚势笃行”的共同答卷。我们这三十株“新松”,终将在各自的岗位上扎根、生长,与更多“榆北人”一道,长成一片“坚韧向上、协同共生”的“松林”,在煤炭行业转型的浪潮中,为榆北公司发展撑起一片坚实的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