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敲打着老街青石板时,我总想起初到榆林的那个秋日。雨丝晕染黄土高原的轮廓,街角羊杂碎的香气,成了我与这座城和解的第一个暗号。三载春秋过,烟火里的味道早和雨声一起,刻进日常肌理。
晨雾未散的巷口,贺记羊杂碎的铜锅冒着热气。老板掀开棉帘,羊骨香裹着雨意涌来。羊肚柔韧,羊肠软糯,粉丝吸饱老汤,撒上香菜与油泼辣子,一勺热汤下肚,指尖寒意化作暖意。无数秋雨清晨,我捧着这碗慰藉,看老板添汤加肉,听邻桌大叔用陕北话唠收成,恍惚间似是土生土长的榆林人。
雨势渐急,绥德油旋的焦香勾人。老匠人甩动面团,转出层层油花,一压一拧成漩涡纹路。炉火舔着烤盘,油脂滋滋作响,出炉的油旋金黄油亮,酥皮薄如蝉翼,咬下去簌簌掉渣,椒盐混着麦香在齿间炸开。我躲在屋檐下,攥着热乎油旋,酥脆声响与雨声交织,成了秋日独有的乐章。有次雨大,老板多塞我一个:“热乎的能暖手”,这份暖意比油旋更难忘。
暖身极致当属横山羊肉。“陕北羊肉数横山”,清炖羊肉在砂锅里咕嘟作响,只放姜葱便足够鲜美,肉质细嫩入口即化,唯有黄土地滋养的醇厚肉香回荡。秋雨最凉时,我约朋友去田军羊肉面,点碗加满羊肉的揪面片,面片裹满汤汁,配着面汤 “原汤化原食”,寒气消散无踪。老板说我 “吃相像本地人”,实则是味道将我融进烟火里。
午后雨歇,镇川干炉是最好的零嘴。形似面鼓的干炉印着小红印,咬开酥脆外皮,咸香散开,成了我办公室常备点心。路过白氏老婆婆的店,会捎份风干羊肉剁荞面。荞麦面粗粝筋道,风干羊肉丝铺满碗头,一勺浓汤泼下,咸香与麦香交融,藏着陕北人的豪迈与匠心。
傍晚雨幕中,定边炉馍馍的甜香温柔。烤至白里透黄的炉馍小巧玲珑,酥皮层层叠叠,枣泥馅儿清甜不腻,中和了羊肉的厚重。就着米脂小米粥,颗粒圆大的小米熬出三层米油,浓稠似蜜,是黄土高原的温润馈赠。我渐渐懂得,榆林美食是农耕与游牧文化的交融,如小米的绵与羊肉的烈,在碗中达成和谐。
今夜秋雨又至,厨房上周买的榆林豆腐散发豆香。用普惠泉 “桃花水” 点制的豆腐,白如脂嫩如云,拌上小葱便是满口醇厚。忽然明白,三载寻味早已超越食物本身。雨中的热汤、炉火边的笑语、食物里的匠心,让这座塞上古城,成了真正的故乡。
雨还在下,胃里的暖意,足以抵御所有寒凉。(阳木生态公司: 靳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