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周室衰微,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不比太古夏商时代多是神话,缺少史料可考,春秋战国年间诸侯征伐不断,思想文化也在此时产生了大量的碰撞,也衍生出了一位位名人学者,屈原便是历史长河中颇具浪漫色彩的一位。
屈原自小出身贵族,受着良好的教育,他天赋异禀,博闻强识,有着远大的志向。楚怀王时,他满腔热血,想变法以强国,却遭谗言而被罢黜。怀王优柔寡断且轻信佞臣,多次辜负屈原,屈原也因此空有满腔抱负,却无以报国。“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屈原明知直谏会触犯当权者的利益,他的“美政”理想在现实面前也难以实现,却始终坚持自我的理想和道义,他的风骨与气节也伴随了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生。
身为一名诗人,他开创了新文体“骚体”,也打开了中华几千年来诗词的大门。也是自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的诗人与作家。不像诗经多拘于礼法,以“雅”著称,屈原的诗风气势奔放,情感浓郁,如《离骚》,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他常把君子喻作“香草”“美人”,以此展现他们美好的品格,同时糅合“赋比兴”的手法,讽刺了佞臣当道,君王无为的现状,也抒发了自身不得志的愤慨。
我深切折服于他奔放的诗句和他浪漫而不拘的品格,他身处乱世,依旧心系社稷。虽不得君王赏识,却依旧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国家而奋斗。怀王的疏远,襄王的昏庸,看着日益衰败的楚国,他将自己的满腔激愤都写进了诗里。“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宵小当道,爱国志士被排挤迫害,只能用诗歌表达愤慨。屈原并不超然物外,他也会有愤怒和悲伤,也正因此他才显得真实。他一生都在为怀王,为楚国忧虑,报国无望之时,他苦闷绝望,只得投江自尽。
臣子之心贯穿了屈原的一生,即使怀王听信小人,即使自己被君王弃用,他也依旧希望君王可以醒转,将他重新起用。所以报国无望时,他才会失去信仰,选择结束自己的一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君王将他抛弃,乱世将他拆解,他的一颗饱含理想的心却始终不会被改变。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战乱休止,宫阙化土,过往都已随风而去,唯有屈原的诗词流传千年不朽。他浪漫的文风,他爱国的热情,他不屈的风骨,都深深影响着历代文人墨客。他们在遭受民族压迫时,爱憎分明的感情,追求真理的精神,写下的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都饱含着屈原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