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文苑
文苑丨碾出的岁月情长
发布时间:2025-11-02      作者:李韦      分享到:

过去在农村,几乎每一个自然村里,都会有几样公共设施供村里人使用,石碾子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村子大一点,常常会有两个这样的石碾子,一个在村子东边,一个在村子西边。

640.png

碾子是用石头凿成的。下面是一个又圆又大的石头磨盘,在磨盘中间凿一个圆孔,安一个“轴”,在磨盘上安放一个碌碡,碌碡表面粗糙却坚实,一端固定在轴上,另一端安一个“碾棍”,人推或者牲畜拉。人也好,牲畜也好,围着碾道一圈一圈地转,石头与石头相互琢磨着一个个悠长的日子,一圈圈记录着清贫与苦难。

石碾子,圆形的碾盘如同大地敞开的怀抱,接纳着生活的磨砺;中间粗壮的碾砣,似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印记,默默等待着人们开启新一天的忙碌。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跟在奶奶身后,看她迈着小脚,手中端着盛着谷物的簸箕,笑意盈盈地朝着石碾子走去。彼时,邻里乡亲们也都陆续走出家门,朝着碾子聚拢而来。大家互相打着招呼,爽朗的笑声瞬间驱散了清晨的静谧,让整个村子都鲜活了起来。

碾米磨面是一个力气活,然而需要耐力,需要精细,还需要一些技术。把麦子撒在磨盘上,用笤帚均匀地摊开,推着碾子一圈一圈碾压。麦子在碾子的碾压下裂开、变碎,推碾子的人需要一边推,一边用笤帚整理。厚的地方要摊薄,薄的地方要往一块集中一下,有的地方散开了,就要归拢一下,确保每一粒都能均匀受碾。奶奶虽上了年纪,却也不肯闲着,她拉着我走到石碾子旁,把手中的一小袋玉米轻轻放在地上。

“伟伟,快来帮奶奶推推。”奶奶满是皱纹的脸上挂着和蔼的笑,我飞奔过去,学着大人的样子,双手握住碾杆,使出浑身解数往前推。可那碾砣却似有千斤重,我憋得小脸通红,它才挪动了一点点。奶奶见状,笑着拍了拍我的手,“不急不急,慢慢来。”说着,她拿起笤帚,专注地扫着谷物,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碾盘,生怕漏下一粒。

随着碾砣一圈又一圈地滚动,谷物在碾盘与碾砣的挤压摩擦下,渐渐褪去外壳,露出洁白或金黄的内里,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那清香悠悠飘散,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清晨的露水气息,成了乡村独有的味道,深深沁入心肺。我在一旁嬉笑玩耍,追逐着石碾子投下的影子,偶尔趁奶奶不注意,伸手抓一把刚碾好的谷物,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咯嘣咯嘣嚼得香甜,纯真的笑声在石碾子周围回荡。

夏日的夜晚,石碾子又化身成了村里人纳凉聊天的好去处。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手持蒲扇,驱赶着蚊虫,围坐在石碾子旁。繁星点点,月光似水,洒在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上。男人们谈论着庄稼的长势、田地里的农活,筹划着来年的收成;女人们则分享着家长里短,哪家的新媳妇手巧,谁家的孩子又出息了;孩子们听着大人们的谈话,似懂非懂,眼睛却盯着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脑海里编织着各种奇幻的梦想。石碾子静静聆听着一切,用它那无声的陪伴,为村里人营造出一方温馨的小天地。

时光悠悠流转,现代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机器的轰鸣声渐渐取代了石碾子转动的嘎吱声,曾经热闹非凡的石碾子旁变得寂静冷清。它孤独地守望着,身上爬满了青苔,仿佛一位被岁月遗忘的老者。但在每一个从乡村走出的游子心中,石碾子从未真正远去。它是故乡的符号,是童年的欢歌,是那段虽艰苦却满是温情岁月的见证。每当回首,那悠悠转动的石碾子,依旧在记忆深处浅吟低唱,用它独有的韵律,唤醒心底最柔软的乡愁。(涌鑫公司: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