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曾经背的朗朗上口,烂熟于心的这首古诗词,当时任凭老师怎么讲解,也无法体会诗人王维,为什么非要在重阳那天平添浓浓的乡愁。不知是不是源于重阳节在我的家乡,不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那样,总是能给我留下最隆重的仪式感,那样的印象。
因为在陕北这个地方,所谓茱萸,我们不知生的何等模样,就连既耐寒,又美的夺人魂魄的枫叶,到了重阳节前后,也基本凋落干净。登高望远,对老年人而言,只能因霜寒露重望而兴叹,以至重阳节的魅力在陕北难以施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致使我忽视重阳节的理由,也许因我尚且年轻的缘故。
但今年的重阳节,我却有了新的感触。因为姥姥在去年的重阳节这一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姥姥在世的时候,每到中秋节都会组织一大家人到她家里吃饭,“今年的中秋,我请大家吃螃蟹,我买的螃蟹管够!”我第一次吃螃蟹也是在姥姥家,那时候我刚大学毕业,姥姥买了很多的螃蟹叫我们一大家子去家里吃。“快来孩子们,锅里还有很多,桌子上还有姜丝和黄酒,搭配着吃!”说罢,姥姥便和大姨又走进了厨房里。吃螃蟹时,姥姥教我如何揭开蟹壳,如何去掉蟹腮、蟹肠、蟹胃,如何掰开蟹腿吃里面的肉。“姥姥,您怎么会吃螃蟹呀,我这还是第一次吃。”“我去菜市场买螃蟹和别人学的呗,快吃吧。”
回家的路上,我问母亲,为什么螃蟹这么贵,姥姥却舍得给我们买。母亲说道,“你们每次去姥姥家,就那几样菜,姥姥怕你们不喜欢去呗,所以呀整点新鲜的东西给你们这群小馋猫。”
在我的印象里,姥姥一直是一个独立又勇敢的女性,她生于1936年,但却不被那个年代的思想禁锢。姥姥年轻时是包办婚姻,嫁过去以后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想要厮守的人,就向对方提出了离婚,果断的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离婚后,姥姥并没有受周围人的影响,而是自学了文化知识,又开了一家小食堂,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姥姥的这段经历,一直激励着我们所有人,在面对生活的不幸时要勇于面对困难,不要退缩。她也教导我们大家庭的所有女性,“首先你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不要依附于任何人,要不断的去学习新的东西,要与时俱进。”
今年的重阳节,我忽然明白了重阳节的意义,所谓登高,是用来望的,望故人,望过去;望亲人,望如今;望离人,望未来。“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老去是人生的必然,敬老则使生命之树繁花似锦。敬老,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值此重阳佳节到来之际,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身体康健、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