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画卷里,中秋节宛如一首温婉的古曲,在岁月中悠悠奏响,而家乡的中秋,则是这首古曲中最动人心弦的旋律,承载着浓浓的情怀,这种情怀每逢中秋愈发的浓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儿时家乡的中秋,是从集市上弥漫的月饼香开始的,那是一种混合着芝麻、果仁、豆沙、葡萄干的馥郁气息。那香味仿佛是节日的信使,丝丝缕缕般地钻进人们的心间。集市上人头攒动,摊位上热闹非凡,传统的五仁月饼、豆沙月饼、冰糖月饼、黑芝麻月饼琳琅满目。大人们精心挑选着各种瓜果和月饼,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节日的期待和喜悦。
每逢中秋,母亲则会亲手给我制作“雪花”月饼。一大早,母亲就开始忙活儿,先把芝麻炒出香味,用碓臼捣碎,等压出香味来,又把比较粗一点的面粉,用小火炒至微微泛黄,然后放在一个洋瓷盆子里,放一包红糖,再倒一些炸过的小麻熟油,搅拌均匀,香甜的月饼馅料就备好了。又见母亲挖一碗白面,再舀半碗玉米面,把两样面粉掺和在一起,锅里倒进去一些清油烧热,待油冒烟时,端起锅直接倒在面盆里,只见面粉被热油烫得突突直冒泡,母亲快速地用筷子搅拌成面絮,待温度降下来,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盖子醒一会儿,面醒好后放在案板上,搓成长条,用手掌按压做成一个个圆圆的小饼,母亲把它叫做“雪花”月饼。母亲一边生火烧锅炕月饼,一边说:“炕月饼是个慢工活儿,要用小火慢慢地烤,不能心急,火大了就焦煳了,外焦里生是不好吃的。”这道工序做出来的月饼很酥脆,吃的时候很容易掉渣渣,那一片片碎渣渣就像雪花一样,我想“雪花”月饼的名字大概就是这样来的吧。
中秋当日,天还未黑,家家的烟囱都冒出袅袅炊烟,那是婆姨们在精心准备丰盛的晚餐。院子里,早早地摆好了桌椅,放上了水果、月饼等供品。当夜幕像一块巨大的天鹅绒幕布缓缓落下,那一轮明月便悄然爬上了树梢。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大人们谈论着今年的收成、邻里的趣事,孩子们则最喜那些关于中秋的古老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我们眨巴着眼睛,一边啃咬着月饼,一边听着带着神秘色彩的故事,惬意至极。
中秋之夜,仰望天空,把思念寄于明月,赏月抒情,回味中秋,回味的不仅仅是雪花月饼的美味,更多的是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我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轮明月,每个阴晴圆缺的轮回里上演着世事浮沉、人情冷暖。
月饼的余香还在唇齿间徘徊,望着城市上空高楼大厦间若隐若现的月亮,思念便如藤蔓一般在心底疯长。家乡那清澈的月光、一家人围坐的温馨、充满着乡土气息的欢声笑语……这样的情怀随着月光一起沉淀。(李韦)
最美的中秋味道
每逢中秋节临近,各大商场超市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包装精美的月饼,其中不乏像“稻香村”“雪花”“杏花楼”这样的中华老字号产品,口味多样任人挑选。然而,这些对我却没有一丁点的吸引力,在我心底喜欢的还是母亲亲手制做的月饼。 儿时,中秋节前后也是庄稼人秋收农忙的时节,但母亲还是会抽出时间给我们烙月饼。吃过晚饭,母亲端来簸箕,又拎来两只瓷碗,坐在院子里挑着杏仁,剥着核桃。虽都是自己家产的,母亲依然很仔细,每一粒红豆都要检查一遍。母亲手里动着,嘴里还唱着那首中秋童谣:“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片月饼一片情呀……”我和哥哥在院子里嬉笑打闹,时不时还不忘偷抓一把核桃仁来吃,月儿圆圆,岁月悠悠。 过节的当天,母亲一大早就开始忙起来。灶台点火烧开水将热水倒入准备好的油盆中,撒上干面粉,进行不停的揉搓,揉至盆光,手光,面光之后,把面再放盆子里盖好,母亲说这叫醒面。趁这个空档儿,母亲把平时不舍得吃的“宝贝”——红糖拿出,掺点面粉搅和均匀备用,妈妈说这是防止糖汁外流的窍门。 做月饼时,妈妈把醒好的面拿出再进行搓揉,弄成圆条状后,按等份揪成一个个面团,再用小擀面杖轧成薄片,把糖放在中间,上边再扣一片同样大小的面片,用手捏成麻绳形状的边缘,用模具将面片里包上红糖、杏仁、花生融合成的馅,然后放到模子里压实,往板子上一扣,一个有花纹的月饼就做出来了,特别好看。把月饼都做好之后,将月饼放入预热好的土兰炭烤炉中,以适当的温度烘烤至表面金黄。。我和哥哥围在烤炉儿,闻着那些冒着香气的月饼,指指点点,馋涎欲滴。妈妈就先拧下一块递给我们,告诉我们说:“等爸爸下地回来了,才能一起吃。”我们也就很不情愿地到院里玩去了。 晚上,妈妈挑出形象好的月饼,和煮熟的鲜花生、鲜毛豆角、摆到当院桌子上,然后点燃三根香,向月亮跪拜。尽管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出门在外,但母亲还是祈求全家团圆平安。随后,我们在明亮的月光下说说笑笑,开始吃饭。我兴奋的仰起头问父亲,“八月十五为啥叫团圆节?”父亲说:“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就是各家各户的人,不管出门多远,每年的今天都要回家团聚。你们长大了,也会出去干大事儿,也要记得回来。”我又问父亲:“你啥时候能像今天一样,天天吃好饭呢?”“等你们将来长大了,就能天天像过节吃好饭了。”尽管当时年幼似懂非懂,但从那时起,开始对未来有了憧憬。 后来,我长大上学出门总要在中秋节回家,吃上母亲的月饼,那种亲情滋味是在外边找不到的。工作后,不能随便回来,但在中秋节这天,望着星空,面对家的方向,有着无限的思念。想起在家里团圆的场面,感到无比的温暖。特别是父亲的关爱,母亲的抚慰,都包含在母亲的月饼里,那种幸福味道在记忆里永远记忆犹新,我想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缘故吧。(刘随平) 故乡的中秋 “今年回来不?”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着期盼。 “村里的娃们都回来了,能回来的话,就赶回来,奶奶给你做了你最喜欢吃的五仁月饼,咱家里葡萄架上的葡萄也熟了。” 这是中秋前来自我奶奶的一通电话,树影下散落着月的余光,凉爽的风送来花草的清香,摇下车窗看着那轮圆月,我想此时它也在一同与我回家。 一夜秋雨,雾气笼罩着整个村子,母亲早已抱着一捆柴火进了灶房,开始一天的忙碌。院子外的枣树叶上一滴滴晶莹的露珠透着凉意,微微泛黄的叶子慵懒摆动,阿黄向着远方“汪汪”地叫着,猫咪也随着叫声舒展了自己的梅花掌。炊烟缓缓升起,与雾气交织、重合,慢慢消散在空中,望着远处山上的青松,依旧挺拔。 中午时分,我将家中放置的烤炉重新搬了出来,奶奶和母亲早就开始准备着今年的月饼,红糖、芝麻、花生碎、青红丝、核桃仁准备就绪,母亲在案板上刷上了一层油,拿出用油和面调制而成的面团,经过打团、包馅、塑模等环节,一个个胖胖的月饼成型了,静止一刻钟后,烤炉中刷上油,将成型的月饼放入烤炉后,加入炭火后慢慢烘烤。 嘴馋的我早已静候在烤炉旁,经过几次翻动、刷油后金黄的月饼便出炉了,还没有等月饼凉下来,我便拿着月饼吃了起来,色泽金黄,入口酥脆,奶奶的手艺丝毫不减当年,我一口气连吃了3个月饼,奶奶哈哈笑道:“月饼多着呢,慢点吃,你呀,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是个馋嘴猫。” 晚饭过后,母亲搬出桌子,放在院子中央,摆放上月饼和各种水果,小孩子们围着奶奶嬉戏打闹着,长辈们聊着自己在外的生活,我倚靠在墙角静静地欣赏着月色,嬉闹声、蝉鸣声此刻萦绕在这方小院中。树影下一串串葡萄你追我赶,共庆着团圆之夜。(信息化运维分公司: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