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大部分的儿童文学总是洋溢欢乐圆满的氛围,曹文轩所著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总体渲染着一种悲怆的既视感。年幼读《草房子》时,只是为文中那些孩子们或艰苦或悲悯的生活动容,而不曾想过作者曹文轩想要表达的深层内涵。如今借阳木生态公司“十百千”读书活动,我又将《草房子》细细品味一番,却有了别的感悟。
曾看过曹文轩在央视《开讲啦》节目说道:“灵感一定是来自知识,一个没有知识浸润,没有知识武装的大脑,是不可能有灵感的,也不可能有发现财富的眼力的。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思想。有多少思想,才有多少生活。”读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带着不同的思想,会有不同的韵味。如今再读《草房子》,更能感受到曹文轩那一贯的,如水一般的叙事风格。整本小说看似描写了不同的孩子们的故事,却又环环相扣。
主人公桑桑是贯穿始终的人物,他在“红菱船”推动了蒋一轮与白雀的爱情;他关心着没有父亲陪伴的纸月;他是杜小康的竞争对手也是最懂他的人。他淘气又善良,鲁莽也细腻。当他得了一种怪病而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作品的情感内蕴也随之被推向高潮。他参与的每一个画面都使人潸然泪下,却又温情脉脉:他帮细马看羊,端上一碗水送给一个饥渴的过路人;带着重病的他背着妹妹去古城墙上看风景、唱古谣,尽显可贵的兄长情;严肃的父亲背着他,四处求医;纸月跟随父亲远走他乡,留给他的亲手刺绣的红莲书包。最终桑桑没有死,但这种团圆式的结局并没有损坏精神上的崇高感,相反它使人油然而生出一种对生命的敬重和眷恋,对世间真情的渴望与珍惜。
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不应只有欢乐与童真,也需要痛苦与悲怆将之浇灌。顺境使人满足,而逆境才能铸就一个人。他的作品读来像有千斤压在心上,但这正是《草房子》的魅力所在,人物所经历的痛苦让读者产生悲悯之心,从而对人物亲近,感同身受,悲剧色彩的意义正闪耀在此。无论是人性美、悲剧美,情感美都在这本作品中有所体现。
一次访谈中,曹文轩说,你可以将“草房子”看作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所得的绝症正是曹文轩小时候的真实写照。他曾以为他的父亲高大威严而难以接近,但知道自己的孩子得了绝症后,他却崩溃了,背着孩子四处求医。苦难与父爱交织,给了曹文轩独特的童年体验,也造就了他困苦与温馨交织的笔锋,而青少年读者也在他不同于常人的“苦难”刻刀之下,变得充实且坚强。
《草房子》完成于曹文轩父亲病逝之后,他本以为这场告别在他童年染上重病时就会到来,可父亲的爱给了他力量,产生了奇迹。父亲病重时,在电话那头对他说:“你不用着急赶回来,我会好起来的”“人家都说文轩是一个大孝子”。父亲去世后,他怀着对父亲的缅怀写下了《草房子》,也正如他所说:
“其实在这个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