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文苑
文苑丨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发布时间:2024-04-24      作者:梁雅欣      分享到: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父亲曾一直用曾国藩家书不断勉励我。工作以后我第一次翻开这本家书,看到曾国藩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桑梓情,我才更懂父亲为何用曾国藩家书教诲我。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他希望我从中有所收获,能树立正确的三观,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曾国藩在母亲去世时请假回乡守制,结束了十二年的京官生活。事起仓猝,曾国藩在京欠账不能马上偿还,他在给儿子曾纪泽信中一一安顿,一面请京中朋友出面延缓,一面“外间若有奠金来,我当概存寄云、午侨两处。有一两即以一两还债,有一钱即以一钱还债,若并无分文,只得待我起复后再还”。堂堂二品大员,债务还得等收了丧事的份子钱来还。按说此时曾国藩在京城借出去的钱已有千金,但他深知所欠者经济条件都很差,专门交代家里不仅不要催还,即使人家主动送还也不能收。“盖我欠人之帐,即不能还清出京。人欠我之账,而欲其还,是不恕也。从前黎樾翁出京时,亦极窘,而不肯索穷友之债,是可为法。”做人如此,难怪曾国藩在京在湘声望极高,而能组建统领湘军了。

曾国藩的金钱观是建立在兼济天下的理想和自立自强的精神之上,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日家书中说得明白:“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从拮据到阔绰,曾国藩并未迷失在金钱中,究其根本,既是操守,也是远见。此番言语亦非假大空话,后来曾国藩治湘军,经手军费数以百万计,却于薪俸之外不取一分一毫。

此外,在家乡置义田、兴社仓,用今天的话说热心公益做慈善。“乡里凶年赈助之说,予曾与澄弟言之。若逢荒欠之年,为我办二十石谷,专周济本境数庙贫乏之人。自澄弟出京之后,予又思得一法,如朱子社仓之制……国藩今欲取社仓之法而私行之我境。我家先捐谷二十石,附近各富家亦劝其量为捐谷。于夏月借与贫户,秋冬月取一分息受还。丰年不增,凶年不减……”当时,湖南家乡受灾,曾国藩便效仿宋代朱子之社仓法赈灾,并打算形成长期制度,只可惜灾民有借无还,社仓以失败告终,不过曾还是践行了自己的初心。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从对自己父母兄弟的爱推而广之到亲戚族人,再扩大到本乡本省,最终兼济于天下,这正是古代“仁”的涵义。曾国藩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