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站的工程师经常来到生产现场,为我们讲解现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优化改造的问题。我把学到的技术用到脱泥筛杂物自动分离器的小改造上,有效阻止了煤流中的杂物被带到下行设备。”谈起在工程师站的学习收获,巡检工刘廷满眼激动。
从“1236精英人才孵化营”到“吴恒劳模创新工作室”,再到“工程师站”。近年来,选煤分公司紧扣现场技术需求,定点定向开展技术帮扶,盘活一线技术人才资源。
主厂房内,郭宣正在3103浅槽分选机旁认真检查。他介绍,“曹家滩选煤中心采用的是浅槽分选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卡矸,进而导致跳链、断链等事故。这个清扫链条装置是前几天刚安装上的,现在还处于试验阶段,待运行平稳后就可以在分公司范围内推广使用。” 2022年以来,该公司所运营项目不断增加,各厂区住所较为分散,最远的两个选煤中心相距170多公里,存在技术管理不集中,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技术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该公司探索以“总站+分站”的模式建立工程师站,整合技术力量,形成技术特长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由“分散、封闭”向“集中、开放”转变,充分发挥人才集群效应。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郭宣是该公司曹家滩选煤中心分站的机械工程师,他负责带领一线人员寻找分析生产设备故障成因。经过深入研究,他为不同设备开出“量身定制”的“改造建议单”,有效提高了生产检修效率。 此外,工程师站更是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工程师们走进生产一线,培养出13名一线技术骨干,巡检工刘廷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脱泥筛杂物分离器做工简单、成本低廉,每个月除掉的大型杂物有100多公斤,每年还能为我们主洗车间职工增加1万8千元的绩效。虽然分到每一个人没多少,可我很自豪!”刘廷说。 刘廷对创新工作感兴趣、肯钻研,在工程师的指导下,他带领周围同事一起发明改造,由他们的小团队发明的3项“小创新”均得到了不错的反响。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做创新工作时,一点思路也没有。分站工程师从问题调研到应对措施,从设计图纸到实物优化,以及在创新申报材料撰写等方面,给了我全流程的指导。”刘廷说道,“工程师的帮助给我补了一针‘强心剂’,让我更加有信心去面对新的技术难题,我要把这种拼劲、钻劲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员工。” 如今的刘廷,不仅专注于现场创新工作,还学起了PLC编程,这一切都离不开工程师的帮助。 设立一个工程师站,培养带动一批技术人才,形成能够攻关洗选领域技术难题的人才队伍,选煤分公司不断探索并逐渐深谙此道。下一步,该公司将锚定“国内一流智能洗选技术标杆企业”目标任务,持续打造培养一批多元化的运营服务人才,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