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文苑
素书不素——阅《素书》有感
发布时间:2023-07-26      作者:闫浪      分享到:

《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就是这样简短的一部书,却被誉为一部修身、齐家的宝典,也是一部治国、安民的政论书,还是一部御将、统兵、设谋、用计的兵书。

《素书》中“素”的本意是指一种纯白色的绢,这里形容干净、朴素、简单的做人道理。尽管人生有跌宕起伏、成败荣辱,但做人的道理并不复杂,只有五个字,即道、德、仁、义、礼。任何人成败之关键,都取决于对这五个字的把握程度。

《素书》具有如下六个特点:以道和德为本的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的思想;揭示道是万物的起源,由德来证道;欲成就伟业必用人才,欲用人才必得人才,欲得人才必识人才,欲识人才必知其志,而求志的标准是“德”;欲成就大事,须以德为本,以道为宗;阐明了一种处事之道。使事物得到适宜者,须把握住“义”字,并提出建功立业需遵循自然之理;论述了治国安民之道。

其实,在我们小学时代均有窥视过《素书》的影子。相信大家都在小学时代就以这种各样的形式看到过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拾履的故事。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来是个只知道快意恩仇的江湖之人,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寻机刺杀秦始皇的机会,但最终没有成功,被迫流浪。然而,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帮他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便把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

那时是以一种教育的故事给小学生读的。其实在故事中,那位世外高人就是《素书》的作者黄石公,而张良因之受益一生,助汉高祖平定天下也是得益于此书。

后来在抖音短视频上看到了介绍本书的视频,再次勾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不妨揭开这神秘面纱一探究竟,果如视频介绍的,是一本权谋术的实用宝典?果有可以让子房“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的奇谋妙策?果可洗髓炼骨,让个人的人性修为臻于至纯?带着这诸多的疑问我果断购买了这本书。

在读完第一遍之后,在与朋友论及此书时,无不痛心疾首的对友人谈到,实在被一些不负责任的销售人员带得离题万里,将此书当成一种权谋术的书,实则评判有失偏颇,格局小矣。

该书给我总体感觉突显出的是一种处事、治世之大道、正道,特别是在“正道章”中所提到的一些做人准则更是让人深表赞服。

如“德足以怀远”这句,表述的意思是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道德高尚的人,以天下为己任,不拘泥于个人小利,尊敬贤者,爱惜人才,自然使人心悦诚服,使天下豪杰闻风而动,甘愿归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门客最多时可达三千人;孔子弟子最多时,也有三千之众,且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大家不远万里而来,看中的正是他们品德高尚这一点;解放战争初期,我们党在军事力量上是处于弱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的天平逐步向我们这一方倾斜,我们党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我们党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种“德”,这种顺应全国亿万百姓民心、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大德。

空谷回音,你所得到的,就是你曾经给予世界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德行充实于内心的人,其神奇力量在无形中吸引着万物,故使人内怀喜悦之心,近者归,远者服。

又如“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这句,表述的意思是恪尽职守,爱岗敬业,而不荒废松弛。恪守信义,而百折不挠,义无反顾。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也有自己的职责操守。然而,如果认真检讨起来,我们做到“守职而不废”了吗?我们有时候轻视自己那份不起眼的“职守”,结果却与伟大擦肩而过。因为将一件小事专心做到极致,就是伟大。“将小事做到极致”的关键就是坚持,只要认定这是应该做的,就要信心满满地做下去。如果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肯定杳无踪影;如果甘于淡泊,认真坚持做好每件小事,扫好“一间屋”,才有可能去实现“扫天下”的伟大抱负。

诸如此类可以引人共鸣的朴素章句属实太多,《素书》以一种大道至简、朴实无华的方式向世人阐明了处事、治世之大道、正道,让我们读来受益匪浅。难怪《素书》可以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让他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

当下,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越是在此关键时刻,我们越是需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从中汲取力量,团结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职守”,奉献属于自己的力量和大德,那么,我们必将继往开来,汇聚起14亿华夏儿女磅礴的精神力量,从而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精神之基。